哈姆雷特與趙氏孤兒 不經意在百度文庫上看到好幾篇學生的作業,覺得這個主題很有趣,下載了一篇和大家分享。 哈姆雷特與趙氏孤兒 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紀君祥是我國元代著名的劇作家。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數萬里,那是並沒有現在的網路媒體,溝通遠不如現在方便快捷。因此這兩位不同時代又不同地的戲劇家不會有互相影響的可能。但是,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和紀君祥的《趙氏孤兒》都取材於歷史傳說,借古喻今,有著非常相似的情節,即:奸人爭奪權勢——殘害過往或者忠臣——主人公被迫或者不自覺認賊作父——瞭解真相——復仇。這樣相似的情節,就讓這兩部劇的主人公們有著一種對應關係:哈姆雷特和趙氏孤兒、克勞狄斯和屠岸賈……然而,畢竟作家的身份,所處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不同,因此這兩部作品在相同中又有在結構、衝突和主題上的區別。我想要談談讀完這兩部作品的感受。 (一)復仇精神 復仇和愛情婚姻一樣,是文學的一大主題,它透露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反過來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主人公的復仇行動。 《哈姆雷特》和《趙氏孤兒》雖然都講述了一個復仇的故事。但是兩個劇在復仇過程、復仇目的、復仇方式和復仇結果上都顯示出了較大的差別。 (1)復仇過程:從復仇在整個劇中的位置來看,《哈姆雷特》為父王復仇的行動貫穿整劇。復仇在這部劇中是一個線索,從王子開始的困惑到後來瞭解真相復仇的過程中,復仇的困惑和想法一seo直存在。而在《趙氏孤兒》中趙氏孤兒終於知道真相為整個家族復仇卻是整部劇的高潮,在這之前趙孤反倒不像個主角,作者並沒有用大量的筆墨去描寫趙孤是怎麼籌畫復仇,忍辱負重的,而是描寫了更多關於程嬰,屠岸賈,還有整個故事的背景。 (2)復仇目的:從復仇的目的來看,《哈姆雷特》的王子復仇不僅僅是為了為自己的父親報仇,更為重要的是還會伸張正義,重整乾坤,頗具為了大眾色彩。而趙孤則是更加偏重為了家族,為了殺父之仇,因此趙孤的復仇很大程度上帶有私人的色彩。 (3)復仇結果:從復仇的結果上來看,《哈姆雷特》雖然為父報仇,但是自己也付出了生命,悲劇到底。而趙孤則是生擒屠岸賈,為自己的家族報了仇,客觀上甚至還為國家除了禍害,最後趙孤複姓賜名趙武,襲父祖爵位,可謂苦盡甘來,悲劇的最後是光明。 兩劇反映出來的不同的悲劇精神反映了兩國文化背景的差異,《哈姆雷特》產生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大浪潮中,文藝復興提倡平等自由、人文主義,他的復仇更加強調目的的正義性。趙孤則是產生于中國傳統封建社會,他的復仇在正義之前更多的是私人家仇。另外西方各國都受基督教的影響較重,這點在王子選擇克勞狄斯祈禱的時候放棄殺死他這一細節上有著淋漓盡致的體現,因為西方認為對人最大的懲罰就是讓人進煉獄,如果在其祈禱時殺死他那就等於送他上天堂,這是萬萬不可的。而趙孤在程嬰的點撥下終於知道這個血海深仇,家族大仇面前,雖然屠岸賈是趙孤的義父但是關鍵字廣告這份情誼此時顯得如此的微不足道,趙孤的復仇決定迅速而又堅決。最後,趙孤完成了復仇任務,也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這種結局明顯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和倫理觀念:因果報應。因此,《趙氏孤兒》的結局不似《哈姆雷特》讓人唏噓,反倒有些團圓之趣。 (二)主題差異 在主題上,《趙氏孤兒》強調了忠孝這一內涵,而《哈姆雷特》則更多的體現了人文主義理想。兩劇的悲劇精神也迥然不公,王子的悲劇更加個人化,他的復仇愈來愈辛苦、越來越孤獨,朋友、親人都是背叛者,他成了一個孤獨的鬥士。而趙孤復仇則和群體關係更加密切。在復仇的過程中,作為弱者的趙孤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援,無數的人為了他做出犧牲,他的生存是很多人的自我犧牲換來的,最後趙孤是憑著這一股股正義之士生命的力量戰勝強者,體現了群體的巨大力量。這一點,即使在當代也非常常見的,西方國家更加強調個人主義;而我國更加注重集體主義。就像我們的籃球風格一樣,CBA甚少籃球明星,因為我們要尊重團隊;而NBA則重點培養偶像,因為他們奉行個人英雄主義。 (三)人物形象 在人物塑造上,兩劇也顯現出來巨大的差異。王子是個敏感孤獨的鬥士。莎士比亞在劇中有非常多的關於王子內心獨白的描寫,我們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王子的矛盾,孤獨還有那貫穿始終的憂鬱。而趙孤則少心理描寫,作者更多的通過對話和與他人的相處對比來表現人物,我們所看到的趙孤是個忍辱負重,孤單卻不可憐的人,他的身邊有各種各樣為關鍵字行銷了保護他可以獻出生命的人。因此,雖然復仇的路是漫長辛苦的,趙孤走的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難,支持他幫助他的人越來越多,他也漸漸地由弱變強,最後終於報得家仇。 (四)文化差異 讀《哈姆雷特》和《趙氏孤兒》可以直觀真切的感受到英國和中國兩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不同的具有精神品格的民族文化。文化都是潛在地影響著該族人們的生存,思維,情感還有行為方式的。 西方悲劇的基本特徵是:一、悲劇主人公一般是英雄偉人式的人物,並且基本上是男性。二、悲劇衝突逐步升級且不可調和,重要表現為主人公對其對立物如命運、性格、社會等的抗爭。三悲劇主人公在結局時都悲壯地死去,人們不僅正視這種死亡,而且肯定這種死亡所產生的積極意義。因此,我們讀到的哈姆雷特是個矛盾又真實的人。他在克勞狄斯行惡時殺死了他,自己也付出了生命。他的毀滅使他的復仇昇華了,在他的身上人們似乎能夠捕捉到黑暗消失前的那第一縷光明。 中國古典悲劇的基本特徵是:一、悲劇主人公一般是善良弱小的人,以女性為主。二、悲劇衝突曲折、激烈最終得到調和或者解決,衝突的基礎是善與惡、忠與奸等之間的矛盾。三、悲劇結局是雙重的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團圓之趣”。基於這些基本特徵,中國古典悲劇則有一種不同于西方的張力。他更多的強調一個人在集體中的作用結果。結局往往從情理上可以為大眾所接受,而不會像哈姆雷特那樣悲劇到底,讓人扼腕歎息。 文學作品都是作家思想和時代精神的結網路行銷合產物。莎士比亞創作《哈姆雷特》時,英國正出於文藝復興時期,個性成為先進思想家注意的重心,他們信仰個性力量,維護天賦人權。莎士比亞給哈姆雷特的身上注入了自己的理想,表達了他作為智者的孤獨寂寞,以及清醒者的憂患意識。紀君祥生活在元蒙統治前期,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族文化劇烈碰撞後產生了強大的衝擊波,在文人心中產生巨大的震動。他們痛心與理想的幻滅,國家的滅亡。而紀君祥在趙氏孤兒中所歌頌的忠義,某種程度上說應該也是他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對中國傳統漢文化的維護。 以上就是我閱讀《趙氏孤兒》、《哈姆雷特》的感想。通過閱讀這些經典著作,我們不但能夠瞭解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身份的人更能夠從這些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所無法直接觸碰的東西中得到共鳴。儘管文化有差異,但是人類的情感都是相同的,通過閱讀這些作品能夠讓我們反觀自己的生活,進而有些有益的思考。毫無疑問這兩部劇作都是一流的作品。 參考書目:《中國古代文學史》 《中國古代戲劇史》 文學院 09級漢語言文學2班 張玥 學號:320090930120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關鍵字排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y49kyvwd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